2025-04-25
分享到
海南天氣多變,雷電頻發(fā),而項目又正值土方開挖節(jié)點,如何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,確保項目按時交付,是項目建設的一大難題。
對此,項目團隊在易觸地帶敷設避雷帶,利用結構鋼立柱作為引下線,在建筑物四周設置環(huán)形接地體,并與柱基礎內結構鋼筋焊接,使整個建筑物構成可靠的等電位聯(lián)結,保證施工安全,20天完成15萬方土方開挖,順利完成基底板澆筑,為主體結構封頂打下堅實基礎。
施工過程中,項目還面臨大跨度、高大支模大截面超限梁等技術難題。項目團隊通過深化支模體系、全過程BIM技術應用進行優(yōu)化設計,選用PKⅢ型鋼管桁架疊合板等新材料,實現鋼筋、模板及混凝土澆筑等工序協(xié)調穿插,有力確保工程質量及結構安全。
140天沖出正負零、90天實現主體結構全面封頂、20天完成室外園林景觀……一個個時間點,“建”證了“文昌速度”的誕生,也收獲了業(yè)主的高度肯定。
由于航天類項目性質特殊,新建數據應用中心配備有金磚遙感衛(wèi)星星座建設管理設備等多套業(yè)主定制設備,市場上暫無相關工藝設備圖紙,專業(yè)性強,建設難度較大,工期緊張。
項目團隊提前與海南省數據中心、管理局溝通,做好軟硬件設計,技術專家駐點解決施工問題,1200余臺(套)設備、500余條內部數據鏈路一次驗收合格率100%,并在10天內完成設備上架、安裝、調試、優(yōu)化及集成,滿足業(yè)務系統(tǒng)的上線部署運行。
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積極推廣應用基于BIM的管線綜合技術、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等建筑業(yè)10項新技術(2017年版)中的7個大項、16個小項,通過海南省建筑業(yè)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最終成果驗收,收獲海南省建筑施工優(yōu)質結構工程等省部級獎項4項。
為解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難題,項目團隊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,減少資源消耗量,同時對廢棄建筑材料加以高效利用,將其加工為鋼筋馬鐙、路面磚、護坡磚等建材,實現廢料“再生”。
項目建立垃圾分類收集與存放管理制度,對建筑垃圾精準分類識別、規(guī)范處理。單獨設置垂直垃圾運輸通道,提高樓層建筑垃圾清運效率,并利用周邊場地進行土方周轉,縮短運輸距離30%,減少車輛清洗頻次60%,有效降低城市道路污染風險。